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一件产品能否获得专利保护,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判断产品是否具备专利属性,需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定的核心条件出发,结合技术细节与市场环境综合分析。而专利保护的核心,在于确认技术方案是否满足新颖性、创造性与实用性这三大基本要求,这也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审查流程中首要核查的内容。
新颖性的本质是确认技术方案是否为现有技术中所没有的内容。根据《专利法》规定,现有技术包括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具体涵盖已公开的专利文献、学术论文、产品说明书,以及通过销售、展览等方式公开的技术信息。例如,若某企业研发的一款新型蓝牙耳机,其降噪功能通过独特的双麦克风阵列实现,但在申请专利前,某国际品牌已在半年前的产品发布会上公开了相同的麦克风布局与降噪原理,并通过官网发布了技术白皮书,则该方案因已被公开而丧失新颖性。
实际操作中,快速排查新颖性的关键在于全面检索现有技术。通过科科豆的专利数据库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文献检索,可快速定位相关领域的在先申请;利用八月瓜的智能检索功能,还能排查非专利文献(如学术论文、行业报告)中的技术公开,避免因遗漏现有技术导致判断偏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发明专利申请中因缺乏新颖性被驳回的比例占32%,可见前期检索对提升申请成功率的重要性。
在确认技术方案未被公开后,还需判断其与现有技术相比是否存在“质”或“量”的提升,这就是创造性的核心考量。法律层面,创造性要求技术方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通俗来说,就是不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简单推理、常规试验就能想到的改进。例如,现有技术中,笔记本电脑散热多依赖单一风扇,某企业将其改进为“风扇+热管+均热板”的复合散热系统,若这种组合方式在散热领域属于常见技术手段(如服务器散热中已广泛应用),则可能因缺乏创造性被驳回;反之,若通过全新的流体力学设计,使散热效率较现有技术提升40%,且解决了笔记本薄型化与散热的矛盾,则可能被认定具备创造性。
判断创造性时,可采用“三步法”:首先确定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再找出区别技术特征,最后分析这些特征是否显而易见。例如,若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是传统手动搅拌器,新方案增加了“自动识别食材密度并调节转速”的功能,而该功能需要结合传感器、算法与电机控制的协同设计,并非搅拌器领域的常规技术组合,则可认为具备创造性。
实用性要求技术方案能够被制造或使用,并且能产生积极效果,这是专利保护的现实意义所在。无法实现的空想或违背自然规律的设计,即使构思巧妙也不具备实用性。例如,某“永动机”设计声称无需外部能源即可持续运转,因违背能量守恒定律无法实际制造,即便图纸再详细也无法获得专利;而一款便携式太阳能充电宝,若通过实验室验证其在光照强度20000lux下充电效率达15%,且已制作出功能样机,则满足实用性要求。
实践中,实用性的判断相对直观,重点关注技术方案是否存在“技术障碍”。例如,某生物降解材料声称6个月内可完全降解,但经检测发现其在自然环境下3年仍未分解,且无法通过调整配方解决降解效率问题,则因无法稳定实现技术效果而缺乏实用性。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审查指南中明确,“积极效果”不仅指技术效果,还包括经济或社会效果,如降低成本、减少污染等,这为判断提供了更灵活的标准。
除三大核心要素外,还需注意技术方案是否属于专利法保护的客体。例如,纯粹的智力活动规则(如下棋算法)、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如一种癌症筛查流程)、动植物新品种等,均不属于可专利的客体。但需注意,若算法与硬件结合形成具体的技术方案(如基于AI算法的图像识别芯片),或诊断方法中包含特定的检测装置(如带传感器的智能诊断仪),则可能符合保护条件。
在快速判断流程中,企业可先梳理技术方案的核心创新点,明确其解决的技术问题与采用的技术手段,再通过科科豆或八月瓜等平台检索相关领域的专利与非专利文献,排查新颖性;接着对比现有技术,分析创新点是否突破常规认知,评估创造性;最后验证技术方案是否可通过现有工艺实现,确认实用性。对于复杂技术,还可参考知网等平台的行业研究报告,了解技术发展现状,避免陷入“自以为创新”的误区。通过这种结构化与经验结合的方式,可在短时间内对产品的可专利性形成初步判断,为后续的专利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产品具备可专利性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产品具备可专利性需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新颖性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创造性是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判断产品可专利性有快速方法吗? 可以先进行初步的专利检索,查看是否已有类似专利。也可以从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三个方面自我评估。如果不确定,可咨询专业的专利代理人。 哪些产品不能申请专利? 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物和植物品种、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等不能申请专利。但动物和植物品种的生产方法可以申请专利。
很多人认为只要是自己研发的产品就一定能申请专利,这是一个误区。即使是自主研发的产品,若不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也无法获得专利授权。比如研发的产品已被公开使用或在出版物上发表过,就不具备新颖性,不能申请专利。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科科豆专利数据库检索结果
八月瓜智能检索平台数据
知网行业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