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砖国家经济合作的深化,跨境贸易与技术交流日益频繁,专利作为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形式,其重要性愈发凸显。近年来,金砖国家间的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为例,2022年中国在金砖国家的同族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5.3%,其中数字通信、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交叉更为密集。然而,由于各国专利制度存在差异,如审查标准、权利要求解释规则及保护期限的不同,侵权纠纷的发生概率也随之上升。例如,某新能源企业在巴西市场遭遇专利侵权指控,因不熟悉当地“先用权”认定规则,导致初期应对被动,这一案例凸显了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掌握专利纠纷应对策略的必要性。
金砖国家均为《巴黎公约》《专利合作条约》(PCT)成员国,在专利保护的基本原则上存在共识,如优先权原则、独立保护原则等。但具体实践中,各国法律细节的差异可能成为纠纷的导火索。以权利要求解释为例,中国采用“折中原则”,既考虑说明书及附图对技术术语的限定,也尊重权利要求的字面含义;而印度更倾向于“中心限定原则”,对权利要求的解释范围相对较宽。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同一技术方案在不同国家面临截然不同的侵权认定结果。此外,专利无效程序的启动条件、证据要求也存在区别,例如俄罗斯专利无效宣告需向联邦知识产权局提出,而南非则需通过法院诉讼程序,程序耗时从6个月到2年不等,企业需根据目标国规则制定应对时间表。
企业在进入金砖国家市场前,需通过专业专利检索分析工具(如科科豆、八月瓜)对目标市场的专利布局进行全面排查。以某家电企业拓展印度市场为例,其通过检索发现当地某竞争对手持有一项“智能温控”核心专利,遂通过调整产品温度传感器的算法逻辑,主动规避侵权风险,同时围绕该技术提交了12项外围专利,形成防御性布局。此外,企业可利用PCT途径进行国际专利申请,在进入金砖国家阶段(国家阶段)时,根据当地技术发展水平和法律要求,对权利要求进行适应性修改,例如在巴西申请时,可增加葡萄牙语的技术术语解释,提高专利稳定性。
当侵权指控发生时,企业首先需通过内部法务团队或专业机构(如八月瓜提供的专利侵权分析服务)进行技术比对,明确被控产品是否落入专利保护范围。若确有侵权可能,可优先考虑协商解决,例如通过交叉许可、支付许可费等方式达成和解。2021年,中国某光伏企业与南非企业的专利纠纷即通过交叉许可协议化解,双方共享核心技术,避免了冗长的诉讼程序。若协商无果,可根据目标国法律选择行政或司法途径:在巴西,可向工业产权局(INPI)提出侵权调处请求,程序周期约为8-12个月;在俄罗斯,既可通过联邦知识产权局处理,也可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通常会委托专业机构出具技术鉴定报告作为裁判依据。
对于被诉侵权方而言,积极寻找抗辩理由至关重要。常见的抗辩策略包括:主张专利无效(如以现有技术或显而易见性为由)、证明被控产品未落入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提出先用权抗辩等。例如,某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印度被诉侵权时,通过科科豆检索到印度专利申请日前公开的一篇日本专利文献,成功证明涉案专利不具备新颖性,最终使对方撤回诉讼。
金砖国家近年来积极推动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ADR)在专利纠纷中的应用。中国与南非于2023年签署的《知识产权合作备忘录》中明确提出,鼓励通过调解解决跨境专利纠纷,双方认可的调解机构出具的调解书可在两国法院得到执行。仲裁也是高效选择,例如在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或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进行的专利仲裁,裁决可依据《纽约公约》在金砖国家得到承认和执行,且程序保密性强,更适合商业秘密保护需求较高的技术领域。
金砖国家正在推动专利审查合作机制建设,例如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巴西INPI已实现专利审查结果互认试点,企业提交的同族专利在两国审查过程中可共享检索报告和审查意见,减少重复劳动。此外,金砖国家专利数据库的整合(如中国知识产权局的“一带一路”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已纳入金砖国家数据)为企业提供了更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未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专利纠纷可能更多涉及标准必要专利(SEP)、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等新兴领域,企业需关注各国在这些领域的立法动态,例如印度正在修订的《专利法》中关于SEP许可费计算的条款,提前做好合规准备。
在金砖国家合作的大背景下,专利侵权纠纷的解决不仅需要企业提升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更需要借助专业服务机构的支持和区域合作机制的便利。通过事前风险排查、事中灵活应对、事后积极维权的全流程策略,企业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中有效保护创新成果,实现技术价值的最大化。
金砖专利侵权纠纷有哪些常见的应对方式? 可通过协商和解、行政处理、司法诉讼等方式应对。 解决金砖专利侵权纠纷的流程是什么? 先收集证据,确定侵权事实,然后可选择与侵权方协商,协商不成可向行政机关投诉或向法院起诉。 在金砖国家遇到专利侵权纠纷,适用哪国法律? 一般依据被侵权专利所在国家的法律,也可能涉及国际条约和双边协定。
很多人认为在金砖国家只要有专利证书就不会被侵权,这是错误的。专利证书只是获得了法律上的权利,但不能杜绝侵权行为发生,还需要权利人积极维护自身权益,在发现侵权迹象时及时采取措施,如收集证据等,才能更好地应对侵权纠纷。
金砖国家经济合作加深,专利侵权纠纷凸显。企业需掌握各国专利制度差异,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利用专业工具排查风险,通过PCT途径申请国际专利,进行适应性修改。侵权发生时,企业应通过技术比对明确侵权范围,优先协商解决,协商无果时选择行政或司法途径。被诉侵权方需积极寻找抗辩理由。金砖国家推动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如调解和仲裁,具有程序保密性强等优势。金砖国家正推动专利审查合作机制建设,整合专利数据库,为企业提供信息获取便利。未来,企业需关注新兴领域的立法动态,提前做好合规准备。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2022年中国在金砖国家的同族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5.3%。
《巴黎公约》及《专利合作条约》(PCT)相关规定。
中国与南非于2023年签署的《知识产权合作备忘录》。
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及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的相关仲裁规则。
印度正在修订的《专利法》中关于标准必要专利(SEP)许可费计算的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