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柳作为街头巷尾常见的小吃,凭借外酥里嫩的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道看似简单的美食背后,从食材处理、腌制配方到加工设备,都可能涉及专利保护。尤其是在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为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口感,往往会针对鸡柳的制作方法、专用设备或独特调味技术申请专利,这些专利一旦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便受到法律严格保护。
从专利法角度看,鸡柳相关的专利主要分为三类: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最常见,比如某企业研发的“一种低脂鸡柳的腌制工艺”,通过特定比例的酱料搭配和低温腌制技术,既能保持鸡肉鲜嫩又降低油脂含量,这类技术方案若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要求,就可能被授予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则多涉及生产设备,例如“一种鸡柳自动成型机”,通过改进模具结构实现鸡柳形状标准化,提升生产效率。外观设计专利相对少见,可能涉及鸡柳包装的独特造型,但食品本身的形状通常难以获得外观专利保护。
根据《专利法》第十一条,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被授予后,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这意味着,即便是无意中使用了他人的鸡柳专利技术,只要用于商业盈利,就可能构成侵权。比如某小吃店老板在网上购买了一款宣称“高效节能”的鸡柳油炸机,却不知该设备的加热结构已被申请专利,此时若用该设备批量生产鸡柳并销售,就可能侵犯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一旦被认定为专利侵权,侵权方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情节严重时还可能涉及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最常见的,根据《专利法》第七十一条,侵权人应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即停止使用涉案专利技术生产鸡柳,同时赔偿专利权人的损失。赔偿数额的计算方式有三种:一是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二是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三是若前两者难以计算,可参照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法定赔偿额最高可达500万元。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显示,2023年全国法院新收专利民事一审案件约5.2万件,其中食品制造业相关案件占比约8%,涉及加工方法、专用设备的侵权纠纷占比超六成。例如,2022年某食品公司因使用他人“一种酥脆鸡柳的裹粉配方”专利技术,被法院判决赔偿专利权人120万元,同时销毁全部侵权产品和生产模具。该案中,侵权公司虽辩称“配方是自主研发”,但经专业机构比对,其使用的面粉、淀粉、膨松剂比例与涉案专利权利要求书完全一致,最终因无法提供独立研发证据而败诉。
行政责任方面,根据《专利法》第六十八条,地方知识产权局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可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若侵权人拒不停止,知识产权局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同时对侵权行为处以罚款。例如,2023年某省知识产权局在专项执法中发现,多家小吃店使用的“鸡柳腌制料包”侵犯了某调味品公司的发明专利,遂责令这些店铺立即下架侵权产品,并对情节严重的3家店铺各罚款5万元。
刑事责任则针对“故意侵犯专利权,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二百一十六条,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不过在鸡柳相关专利侵权中,刑事追责案例较少,多发生于大规模仿制专利设备、伪造专利标识并大量销售的情形。
对食品企业或个体经营者而言,避免专利侵权的核心在于“事前排查”。在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或研发新产品前,需通过专业平台检索是否存在在先专利。例如,企业可通过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输入“鸡柳”“腌制方法”“油炸设备”“裹粉配方”等关键词,获取相关专利的法律状态、权利要求书等信息。以八月瓜平台为例,其专利检索系统可显示专利的申请日、授权日、专利权人、保护范围等细节,帮助企业判断自身技术是否落入他人专利保护范围。
若检索发现存在相关专利,企业可通过两种方式合法使用:一是获得专利权人许可,签订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支付许可使用费;二是对专利技术进行改进,形成新的技术方案后自行申请专利,避免与现有专利冲突。例如,某企业发现“低脂鸡柳腌制工艺”已被专利保护,遂在其基础上添加一种天然抗氧化剂,不仅延长了鸡柳保质期,还形成了新的技术方案,最终成功申请发明专利。
此外,企业还需注意“专利无效宣告”制度。若认为某鸡柳专利不符合授权条件(如缺乏新颖性、创造性),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和无效审理部提出无效宣告请求。例如,2021年某公司针对“一种香辣鸡柳的调味方法”专利提出无效宣告,理由是该方法在申请日前已在某美食论坛公开,经审查,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该专利丧失新颖性,宣告其无效,相关企业因此避免了侵权风险。
在食品行业,创新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而专利则是保护创新成果的重要手段。无论是鸡柳的制作工艺还是生产设备,只要符合专利法要求,就能获得法律保护。对市场主体而言,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既是法律义务,也是避免经营风险的基本前提。通过事前检索、合法许可或自主创新,企业既能保护自身权益,也能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使用他人鸡柳专利会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可能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包括赔偿权利人的损失;情节严重的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承担刑事责任。 未经授权使用他人鸡柳专利被发现后如何补救? 应立即停止侵权行为,主动与专利权人协商,争取达成和解协议,如支付合理费用获得许可。 使用他人鸡柳专利的赔偿金额如何确定? 一般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
很多人认为只要使用他人鸡柳专利没有盈利就不算侵权,这是错误的。即使没有盈利,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专利同样构成侵权,因为专利保护的是权利人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判定不以是否盈利为标准。
鸡柳从食材处理到加工设备都可能涉及专利保护。鸡柳相关专利主要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类,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受法律保护,未经许可用于商业盈利可能构成侵权。 侵权方需承担民事、行政、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要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赔偿计算方式多样,法定最高赔500万;行政责任可责令停止侵权、罚款;刑事责任针对故意严重侵权。如2022年某食品公司用他人裹粉配方专利被判赔120万,2023年多家小吃店用侵权腌制料包被责令下架、部分罚款。 企业避免侵权要事前排查,通过专业平台检索是否有在先专利。若有相关专利,可获许可使用或改进形成新技术方案再申请专利。还可利用“专利无效宣告”制度,若认为专利不符授权条件可申请宣告无效。尊重知识产权是法律义务和避风险前提,企业可借此保护自身、促进行业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专利法》第十一条
《专利法》第七十一条
《专利法》第六十八条
《刑法》第二百一十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