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泥鳅养殖国,年产量占全球总量的80%以上,泥鳅因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成为水产养殖的重要品种。然而,泥鳅对水体环境(水质)变化较为敏感,养殖过程中氨氮、亚硝酸盐超标或溶氧量不足等问题,易导致病害频发、生长缓慢,甚至大规模死亡。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升级,围绕水质管理的专利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技术通过物理净化、生物调控、智能监测等手段,为泥鳅养殖提供了更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通过科科豆平台检索可知,2018-2023年间,国内泥鳅养殖水质管理相关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8%,其中2023年公开的专利达56项,涵盖从基础净化到智能系统的全链条技术创新。
传统泥鳅养殖中,水质净化多依赖定期换水或简单过滤,不仅水资源浪费严重,净化效果也不稳定。近年来,物理净化类专利通过材料创新和设备优化,实现了净化效率的提升。例如,2022年国家专利局公开的一项专利(专利号:CN202210XXXXXX.5)提出了“多层梯度滤料过滤系统”,该系统底层采用粒径5-8mm的石英砂滤除大颗粒杂质,中层用活性炭吸附有机物,顶层覆盖纳米级二氧化钛涂层滤料,利用光催化作用分解亚硝酸盐。某江苏泥鳅养殖场应用该系统后,养殖用水浊度从初始的35NTU降至5NTU以下,氨氮去除率提升至82%,换水频率从每周2次减少到每月1次,节水成本降低60%。
另一项针对泥鳅养殖池底质改良的专利(专利号:CN202320XXXXXX.7)则设计了“可升降式底泥清理装置”,通过池底铺设的多孔集泥管,结合气提泵产生的负压,将沉积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及时抽出,避免底泥厌氧发酵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据知网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应用该装置的养殖池,底泥厚度较传统养殖减少40%,泥鳅烂身病发病率从15%降至3%以下。
生物调控技术通过引入水生生物或微生物,利用生态位互补实现水质净化,是近年来泥鳅养殖领域的研究热点。2021年公开的一项专利(专利号:CN202110XXXXXX.3)提出“稻鳅共生水质调控系统”,在养殖池周边种植耐涝水稻,水面布设生物浮床(种植水葫芦、鸢尾等水生植物),水下投放螺蛳、河蚌等底栖生物。水稻根系和浮床植物吸收氮、磷等营养盐,螺蛳摄食残饵和藻类,形成“泥鳅-植物-底栖生物”的小型生态链。新华网曾报道,湖南某合作社应用该技术后,养殖池氨氮含量稳定在0.5mg/L以下,溶氧量提升至6mg/L以上,泥鳅平均增重率提高12%,同时额外收获水稻约300公斤/亩,综合效益显著。
微生物制剂的应用也成为专利技术的重要方向。2023年授权的一项专利(专利号:CN202310XXXXXX.9)研发了“复合益生菌水质改良剂”,由芽孢杆菌、乳酸菌和光合细菌按3:2:1比例复配,通过拌料投喂或全池泼洒,可快速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抑制弧菌等致病菌繁殖。试验数据显示,该改良剂在水温25-30℃时,泼洒后72小时内可使养殖水COD(化学需氧量)降低45%,且益生菌在水体中可定植繁殖,有效期长达15天,减少了传统化学药剂的使用频率。
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智能监测类专利开始应用于泥鳅养殖水质管理,实现了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的转变。2022年公开的一项专利(专利号:CN202220XXXXXX.1)设计了“多参数水质传感器阵列及预警系统”,在养殖池不同区域布设溶氧量、pH值、亚硝酸盐、水温等传感器,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至终端平台,当某一参数超出阈值(如溶氧量低于3mg/L)时,系统自动启动增氧机或开启换水装置,并向养殖户发送预警信息。八月瓜平台数据显示,这类智能监测专利近三年申请量年均增长25%,湖北某泥鳅养殖基地应用该系统后,水质参数达标率从75%提升至95%,夜间缺氧导致的泥鳅死亡事件减少80%。
另一项聚焦精准调控的专利(专利号:CN202310XXXXXX.4)则将AI算法与水质模型结合,通过历史养殖数据训练模型,预测未来24小时水质变化趋势,提前调整投喂量、增氧时间等管理措施。例如,当模型预测次日氨氮可能超标时,系统会建议减少30%投喂量并开启生物滤池,避免水质恶化。该技术在广东某养殖场试点期间,泥鳅养殖周期缩短7天,饲料系数从1.8降至1.5,综合成本降低12%。
面对水资源短缺和环保要求提高,循环水养殖系统成为泥鳅养殖的重要发展方向,相关专利技术不断优化水利用效率。2023年公开的一项专利(专利号:CN202320XXXXXX.3)构建了“三段式闭合循环水系统”,养殖废水先经沉淀池去除大颗粒杂质,再进入生物滤池(填充聚氨酯生物载体),通过硝化细菌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最后经紫外线消毒后回流至养殖池。该系统水利用率达90%以上,仅需补充少量蒸发和渗漏损失的水。国家专利局数据显示,2023年循环水相关专利占泥鳅水质管理专利总量的35%,浙江某集约化养殖场应用该系统后,年用水量较传统养殖减少60%,且排水中污染物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实现了环保与效益的双赢。
此外,部分专利还将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与循环水系统结合,降低运行成本。例如,2022年授权的一项专利(专利号:CN202220XXXXXX.8)在循环水系统中加装太阳能光伏板,为水泵、增氧机等设备供电,同时利用地热交换器调节养殖水温,使冬季泥鳅生长速度提升20%,能源成本降低40%。
这些围绕水质管理的创新技术,通过专利保护推动了成果转化,不仅解决了泥鳅养殖中的水质难题,也为水产养殖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还将有更多融合生态、智能、低碳理念的技术涌现,助力泥鳅养殖产业提质增效。
泥鳅养殖水质管理有哪些有效的专利技术? 答:常见的有水质净化技术、微生物调控技术等,通过特定的净化装置和有益微生物来改善水质。 专利技术在泥鳅养殖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可提升水质稳定性,减少疾病发生,提高泥鳅存活率和生长速度,增加养殖效益。 如何获取泥鳅养殖水质管理的专利技术? 答:可以通过专利数据库查询、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获取相关专利信息。
很多人认为只要使用了专利技术,泥鳅养殖水质就无需再管理。实际上,专利技术只是辅助手段,仍需定期监测水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养殖策略,如适时换水、合理投喂等,不能完全依赖专利技术而忽视日常的水质管理工作。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泥鳅养殖国,但泥鳅对水质敏感,养殖中存在氨氮、亚硝酸盐超标等问题。近年来,围绕水质管理的专利技术不断涌现,为泥鳅养殖提供了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 1. 物理净化技术:通过材料创新和设备优化提升净化效率,如“多层梯度滤料过滤系统”和“可升降式底泥清理装置”。 2. 生物调控技术:引入水生生物或微生物构建“水质自净循环”,如“稻鳅共生水质调控系统”和“复合益生菌水质改良剂”。 3. 智能监测与预警: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水质管理“可视化”,如“多参数水质传感器阵列及预警系统”和结合AI算法的精准调控技术。 4. 循环水养殖系统:提高水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减排与高效养殖结合,如“三段式闭合循环水系统”,部分还结合清洁能源降低运行成本。 这些创新技术通过专利保护推动成果转化,解决了水质难题,为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提供支撑,未来还将有更多融合新理念的技术涌现。
科科豆平台
知网
新华网
八月瓜平台
国家专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