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健康、智能穿戴等领域,脉搏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正快速发展,从传统中医脉诊到现代光电传感器,相关技术的迭代离不开对现有专利技术的研究与借鉴。专利检索作为连接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桥梁,既能帮助研发人员了解行业技术现状、规避重复创新,也能为企业提供侵权风险预警和技术合作机会。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医疗健康领域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5.3%,其中脉搏监测相关技术占比达8.7%,可见该领域的创新活跃度与专利检索的必要性。
开展脉搏专利检索的第一步,是精准定位自身需求。不同场景下的检索目标差异较大:若为企业新产品研发前的“查新”,需聚焦“现有技术是否已覆盖目标方案”;若为侵权风险排查,则需关注“竞争对手专利的保护范围是否与自身产品重叠”;若为技术趋势分析,则需统计“近五年脉搏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核心申请人及技术热点”。以某团队研发“运动场景下的抗干扰脉搏监测手环”为例,其核心技术痛点包括“运动噪声过滤算法”“低功耗传感器设计”“实时数据传输”,对应的检索需求应围绕这三个方向展开,避免因范围过宽导致检索结果冗余(如包含大量临床用的固定式脉搏监测设备专利)。
关键词的提炼需结合技术特点与行业术语习惯。“脉搏”的同义词包括“脉率”“心率”“脉象”(中医领域常用),“监测”可替换为“检测”“测量”“监控”,而技术载体如“手环”“手表”“贴片”可统一为“可穿戴设备”“便携式设备”。若涉及具体技术原理,还需加入专业术语,如“PPG(光电容积脉搏波)”“ECG(心电图)”“压电传感器”等,这些词汇能有效缩小检索范围,提升精准度。
选择合适的检索平台是提升效率的基础。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作为官方渠道,提供免费的专利文献检索服务,数据覆盖国内所有公开专利,适合初学者进行初步探索,其“高级检索”功能支持关键词、申请人、分类号等多条件组合,操作界面简洁直观。对于需要深度分析的场景,商业平台如科科豆、八月瓜则更具优势:科科豆整合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数据,并提供可视化的技术发展趋势图表,用户可通过“专利地图”直观看到脉搏监测技术在传感器、算法、应用场景三个分支的发展脉络;八月瓜则以法律状态追踪功能见长,能实时更新专利的申请、审查、授权及失效状态,帮助企业快速识别可免费使用的失效专利(如某2015年授权的“基于红外光的脉搏检测专利”因未缴年费已失效,其传感器布局方案可直接借鉴)。
实际操作中,建议结合官方平台与商业平台的优势:先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做初步检索,获取基础专利文献;再用科科豆的“同族专利”功能扩展国际视野,查看目标专利在欧美、日韩等地区的申请情况;最后通过八月瓜的“申请人分析”功能,定位行业龙头企业(如某医疗科技公司近三年在脉搏算法领域申请专利23件,其技术路线值得重点关注)。
构建科学的检索策略是提升检索质量的核心。关键词与分类号的组合使用能显著提高精准度。国际专利分类号(IPC)中,脉搏监测技术主要涉及A61B5/02(测量脉搏、心率;血压)、A61B5/0402(使用电信号的传感器,如ECG)、A61B5/0476(使用光信号的传感器,如PPG)等小类,通过分类号筛选可排除无关领域专利(如“中医脉象诊断仪”若与可穿戴场景无关,可通过“NOT 中医”进一步过滤)。
逻辑运算符的合理运用同样关键。“AND”用于限定多个技术特征同时出现(如“脉搏 AND 传感器 AND 可穿戴设备”),“OR”用于涵盖同义词或近义词(如“(脉搏 OR 心率)AND (监测 OR 检测)”),“NOT”用于排除干扰项(如“脉搏监测 NOT 植入式”,排除体内植入设备专利)。以检索“基于PPG的可穿戴脉搏监测专利”为例,可构建策略:“(PPG OR 光电容积脉搏波)AND (脉搏 OR 心率)AND (可穿戴 OR 便携)AND IPC:A61B5/0476”,该策略既能覆盖核心技术,又能通过分类号限定传感器类型,减少无效结果。
获取检索结果后,需从多维度进行筛选与解读。首先关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含金量最高(需经过实质审查),实用新型专利侧重产品形状、构造改进,外观设计专利则针对产品外形,研发人员可优先聚焦发明专利。其次查看法律状态:“授权”专利受法律保护,需注意侵权风险;“审中”专利可能在未来授权,需持续关注;“失效”专利(如未缴年费、驳回)可免费使用,适合降低研发成本。
专利文献的核心内容解读需聚焦权利要求书与说明书。权利要求书界定专利的保护范围,例如某专利权利要求1载明“一种脉搏监测方法,包括:通过三轴加速度传感器采集运动数据;根据运动数据对PPG信号进行噪声过滤”,若企业产品采用类似的“加速度传感器+噪声过滤”方案,可能落入该专利的保护范围。说明书则包含技术细节,如具体算法步骤、传感器参数,可用于借鉴非保护范围内的技术思路(如某专利说明书中提到的“光源波长选择方法”,若未在权利要求中限定,可作为研发参考)。
结合实例来看,某高校团队在研发“无创脉搏血压监测设备”时,通过检索发现: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专利中,已有3件涉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计算血压”的授权发明,其权利要求均包含“腕部-手指双传感器布局”;而科科豆平台显示,某企业2018年申请的相关专利因未缴年费已失效,其“基于机器学习的PWV校准算法”可免费使用。团队据此调整方案:保留双传感器布局,但采用失效专利中的校准算法,既规避了侵权风险,又缩短了研发周期。
脉搏专利检索需注意时效性与交叉验证。专利公开存在18个月的延迟期(发明专利申请后18个月公开,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授权后公开),因此需定期更新检索(建议每季度一次),避免遗漏最新技术。多平台交叉验证也很重要:例如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检索到某专利的法律状态为“授权”,需在八月瓜平台再次核实是否存在“专利权无效宣告”等变更记录,确保信息准确性。
国际视野同样不可忽视。脉搏监测技术的创新具有全球性,例如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欧洲专利局(EPO)的数据库中,可能存在比国内更早的核心技术专利。通过科科豆的“全球专利检索”功能,可同步查看一项中国专利在国外的同族申请(如某“柔性脉搏传感器专利”在欧盟、日本均有同族,其权利要求因地域差异略有不同,需分别分析侵权风险)。
此外,关注非专利文献与行业资讯能辅助检索。知网收录的《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等期刊中,常包含脉搏技术的综述文章,可从中提炼未被专利覆盖的技术空白点;新华网等权威平台发布的“智能穿戴行业报告”,能提示技术热点(如2024年“脉搏+AI疾病预测”成为新趋势,相关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40%),为检索方向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方法,无论是研发人员、企业IPR还是创业者,都能更高效地开展脉搏专利检索,在技术创新中既“知彼”(了解现有技术),也“知己”(明确自身定位),最终实现从专利信息到创新价值的转化。
很多人认为只要使用复杂的关键词就能做好专利检索,其实不然。过于复杂的关键词可能会导致检索结果过少甚至找不到相关专利。在检索时,应先从宽泛的关键词入手,然后根据检索结果逐步调整和细化关键词,同时结合分类号等其他检索要素,这样才能更全面准确地检索到所需的脉搏专利。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知网收录的《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新华网发布的“智能穿戴行业报告”
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数据库
欧洲专利局(EPO)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