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控技术作为油气勘探开发中的核心安全保障,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钻井作业的风险防控能力与资源开发效率。在油气行业向深层、复杂地层迈进的过程中,井喷、井漏等事故的潜在风险持续增加,推动着相关技术不断迭代,而专利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记录了这一领域从机械优化到智能防控的完整进化轨迹。
回溯井控技术的早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全球油气开发以常规油气藏为主,井控需求集中于基础压力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提升。通过科科豆平台的历史数据检索可见,这一时期的专利申请多聚焦于机械结构改进,例如防喷器(控制井口压力的关键设备)的密封性能优化、闸板材质升级等。以国内某油田企业1998年申请的“一种双闸板防喷器”专利为例,其通过设计互锁式闸板结构,将井口关断响应时间缩短至3秒以内,相较传统设备提升了50%的应急效率,但受限于当时技术条件,这类专利普遍缺乏智能化功能,依赖人工操作与经验判断。
2010年后,随着页岩气、深海油气等非常规资源开发成为主流,井控场景逐渐从“常规工况”转向“极端工况”——高温高压、高含硫地层对技术的要求大幅提升,推动专利技术方向发生显著转变。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显示,2010-2020年,井控领域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达12.6%,其中“智能监测”“自适应控制”相关专利占比从不足5%跃升至32%。这一阶段的典型创新体现在“数据驱动”的技术融合:例如2018年某能源企业申请的“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井控风险预警系统”专利,通过在钻杆、井口、地层布置压力、温度、流量传感器,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实时预测井涌风险,将传统“事后处置”模式升级为“事前预警”,在四川泸州页岩气田的应用中,使井喷事故发生率降低了78%。
近年来,井控专利技术呈现出“智能化、绿色化、一体化”的复合发展趋势。智能化方面,AI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渗透成为核心亮点。八月瓜平台的专利分析报告指出,2020-2023年,包含“AI算法”“实时数据传输”技术特征的井控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41%,典型案例如某高校与企业联合研发的“自适应压井智能决策系统”,该系统通过分析历史钻井数据与实时地层参数,可自动生成压井液配比方案,将压井作业时长从传统的4-6小时压缩至1.5小时以内,且成功率提升至99.2%。绿色化则响应了“双碳”目标,例如2022年公开的“可降解生物基压井液”专利,采用植物淀粉与微生物菌群复合配方,压井作业后可在3个月内自然降解,解决了传统压井液污染地层的问题,目前已在新疆玛湖油田推广应用,单井减少污染物排放约200吨。
一体化技术整合是另一重要方向。传统井控系统中,防喷、节流、压井设备往往独立运行,协同效率低,而近年来的专利技术开始强调“多系统联动”。例如2023年某装备制造企业申请的“集成式智能井控平台”专利,将防喷器、节流管汇、压井泵组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虚拟整合,实现设备状态的三维可视化监控与远程操控,在南海某深水气田的测试中,面对突发井涌,系统自动完成关井、节流、压井全流程操作,响应时间仅8秒,较传统人工操作缩短了80%以上。
从专利申请人结构来看,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国家专利局统计显示,2023年井控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企业/机构中,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巨头占比达65%,且跨国合作专利数量显著增加——例如中石油与壳牌联合申请的“深海高温高压井控装置”专利,通过共享材料研发与极端环境测试数据,突破了传统设备在300℃、150MPa条件下的性能瓶颈,相关技术已应用于巴西桑托斯盆地的深海钻井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井控专利技术的转化周期正在缩短。过去,一项专利从申请到工业化应用平均需要5-8年,而近年来随着产学研协同机制的完善,这一周期已缩短至3年以内。例如某科研院所2021年申请的“光纤传感式井筒压力监测”专利,通过与油田企业共建中试基地,仅用2年就完成了从实验室样机到商业化产品的转化,目前已在全国12个油气田实现规模化应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20亿元。
随着全球油气开发向更深、更复杂的地层推进,以及新能源与传统油气融合发展的趋势,未来井控专利技术还将面临更多新挑战——例如在干热岩、煤层气等新兴领域的井控需求,以及如何与氢能钻井、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协同适配。这些需求将继续驱动创新主体在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环境工程等交叉领域探索,推动井控技术从“安全保障工具”向“资源高效开发的核心引擎”转变。
井控专利技术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未来井控专利技术将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绿色环保方向发展,以提高井控的安全性和效率。 哪些国家在井控专利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中国在井控专利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拥有较多先进技术和专利。 井控专利技术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体现在新型井控设备的研发、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应用以及环保型井控技术的创新等方面。
有人认为井控专利技术只要保障井口安全就行。实际上,井控专利技术涵盖整个钻井过程的安全控制,包括地下压力监测、井喷预防与处理等多个环节,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技术体系,并非仅局限于井口安全。
井控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机械优化,发展到2010年后的智能化、自适应控制,再到近年来的智能化、绿色化、一体化,其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专利申请量也大幅增长。
技术创新体现在智能化、绿色化、一体化等方面。例如,AI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渗透,以及可降解生物基压井液等绿色化技术的应用。
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能源巨头如中石油、中石化等在专利申请中占据主导地位,跨国合作专利数量显著增加。
井控专利技术的转化周期正在缩短,从过去平均5-8年缩短至3年以内,产学研协同机制的完善是主要原因。
未来井控技术将面临更多新挑战,如干热岩、煤层气等新兴领域的井控需求,以及与氢能钻井、CCUS技术的协同适配。这些需求将推动井控技术向资源高效开发的核心引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