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车作为工业生产中实现重物提升、牵引的关键设备,在矿山开采、港口装卸、建筑施工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工业自动化与绿色发展需求的提升,传统绞车在效率、能耗、安全性等方面的短板逐渐显现,推动行业通过技术创新突破瓶颈,而专利作为保护创新成果的核心手段,其创新点的挖掘与呈现直接关系到技术价值的转化与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国家专利局数据显示,近五年我国绞车相关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2.3%,其中授权率保持在65%以上,反映出行业创新活力持续增强,而这些专利的创新方向也呈现出结构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鲜明特征。
传统绞车的结构设计多以满足基础功能为主,例如通过简单的齿轮传动实现动力传递,或采用单一材质的滚筒承载钢丝绳,这类设计在长期高负荷运行中易出现传动效率低、部件磨损快等问题。近年来,结构优化类专利更注重“功能集成”与“材料创新”的结合,通过重构核心部件的力学结构或引入新型复合材料,实现性能跃升。例如,某矿山机械企业公开的一项专利中,将传统分体式齿轮箱与滚筒整合为一体化结构,通过有限元分析(一种模拟物体受力情况的工程计算方法)优化箱体内部筋板布局,使整体重量降低18%的同时,抗冲击能力提升25%;同时,在滚筒表面采用碳化钨涂层(一种硬度高、耐磨性强的合金材料)替代传统淬火工艺,将钢丝绳与滚筒的摩擦系数稳定在0.35-0.4之间,减少钢丝绳跳槽风险的同时,延长滚筒使用寿命至8000小时以上,较传统设计提升近一倍。
结构创新的另一方向是模块化设计,即通过将绞车的动力单元、制动单元、控制单元拆分为独立模块,实现快速组装与维护。某港口设备公司的专利中,将液压制动系统设计为标准化模块,通过快插式接口与主机连接,使得制动片更换时间从传统的4小时缩短至1.5小时,维护效率提升60%以上。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后期运维成本,还能根据不同作业场景(如港口吊装需大吨位、矿山牵引需高速度)灵活更换模块,实现“一机多用”,此类创新在专利审查中因兼具实用性与创造性,往往更容易获得认可。
工业4.0背景下,智能化已成为绞车技术创新的核心赛道,相关专利不再局限于硬件改进,而是通过传感器、物联网、AI算法的融合,赋予绞车“感知-分析-决策”的能力。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绞车智能化相关专利申请占比达38%,较2018年增长22个百分点,其中“远程监控”“自适应控制”“故障预警”是三大热门方向。
在远程监控领域,某石油装备企业的专利通过在绞车关键部位(如电机、减速器、滚筒轴承)安装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扭矩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并通过5G网络传输至云端平台。平台内置的AI模型可对数据进行分析,例如当电机温度超过85℃或轴承振动频率异常时,自动向管理人员发送预警信息,同时生成维护建议。该技术已在海上钻井平台应用,使绞车故障停机时间减少40%,年节约维护成本超200万元。
自适应控制则聚焦于绞车在复杂工况下的动态调节能力。传统绞车的运行参数(如速度、牵引力)需人工预设,难以应对负载突变(如吊装重物时遇到阵风),易导致设备过载或钢丝绳断裂。某建筑机械公司的专利引入模糊PID控制算法(一种能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整参数的控制方法),通过实时监测负载变化和钢丝绳张力,动态调整电机输出功率,使绞车在负载波动±30%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运行稳定性,该技术在高层建筑塔吊绞车上的应用,将吊装精度提升至±5cm,同时降低能耗12%。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绞车的节能环保创新不再仅追求“减少能耗”,而是向“能源回收与循环利用”延伸,相关专利通过动力系统改进、能量回收装置设计等方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知网文献显示,采用新型节能技术的绞车较传统设备平均能耗降低15%-30%,部分高端产品甚至可达40%以上。
动力系统的革新是节能的核心。传统绞车多采用异步电机,其效率在轻载工况下仅为60%-70%,而某电机企业的专利将永磁同步电机(一种效率更高、功率密度更大的电机)与绞车集成,通过优化电机绕组结构和磁路设计,使电机效率在90%以上的区间覆盖70%-120%额定负载,尤其在矿山绞车频繁启停的场景中,年节电可达12万度以上。
能源回收技术则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在绞车下放重物时,传统设备通过制动电阻消耗多余能量,造成能源浪费,而某重型机械公司的专利设计了液压储能回收系统:当下放重物时,电机处于发电状态,产生的电能驱动液压泵将液压油加压储存在蓄能器中;当绞车再次提升重物时,蓄能器释放液压油驱动液压马达辅助做功,实现能量循环利用。该系统在港口龙门吊绞车上的测试显示,单次作业可回收能量约8kWh,综合节能率达28%,相关技术已通过国家节能产品认证。
绞车作业常伴随高空、重载、高速等风险,安全防护创新始终是专利申请的重点领域,近年来的技术突破从“被动防护”(如过载停机)向“主动预防”(如风险预判)升级,通过多维度监测与冗余设计,将事故发生率降至最低。
在钢丝绳安全领域,传统检测依赖人工目视,难以发现内部断丝等隐蔽缺陷,某安全技术公司的专利开发了电磁感应式钢丝绳探伤装置:在绞车滚筒旁安装励磁线圈和传感器,当钢丝绳通过时,传感器可检测磁场变化,识别断丝、磨损、锈蚀等缺陷,检测精度达0.1mm,响应时间小于0.5秒,并能通过算法预测钢丝绳剩余寿命,较传统人工检测效率提升50倍,漏检率降低至0.3%以下。
制动系统的冗余设计则是另一创新方向。某电梯绞车企业的专利采用“机械+电磁+液压”三重制动系统:正常运行时由电磁制动控制;突发断电时,机械制动(弹簧式制动器)自动启动;若前两者失效,液压制动系统通过蓄能器提供压力,确保绞车在2秒内完全制动,制动距离控制在0.5米以内。这种“三重保险”设计已在高层建筑电梯绞车上强制应用,近三年相关事故率下降90%以上。
通过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的专利检索可以发现,当前绞车专利的创新已从单一技术改进转向多学科融合,结构、智能、节能、安全四大方向相互渗透,例如智能化系统可实时优化结构受力,节能设计需依托智能算法调节动力输出。这些创新不仅推动绞车设备性能的迭代,更通过专利保护形成技术壁垒,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而对于行业而言,持续的创新实践也将加速绞车从“传统机械”向“智能绿色装备”的转型,为工业生产的高效、安全、低碳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绞车专利创新点写哪些内容更容易被认可? 应侧重写绞车在结构设计、性能提升、节能降耗、操作便捷性等方面的创新内容更容易被认可。 写绞车专利创新点有什么技巧? 要突出创新性、实用性,结合实际应用场景,用清晰准确、有数据支撑的语言来描述。 绞车专利创新点被认可的标准是什么? 需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能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或带来显著效益。
误区:认为只要把绞车专利所有特点都写上就是创新点。实际上,创新点强调的是与现有技术相比独特且有价值的改进,并非罗列所有特点,要突出真正的创新部分,这样才有利于专利被认可。
绞车在工业生产多个领域作用关键,但传统绞车短板显现,推动行业通过专利创新突破瓶颈。近五年我国绞车相关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2.3%,授权率超65%,创新方向呈结构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征。 - 结构优化:结合“功能集成”与“材料创新”,如一体化结构设计和采用新型复合材料;模块化设计实现快速组装与维护,降低运维成本,实现“一机多用”。 - 智能化升级:2023年智能化相关专利申请占比达38%。包括远程监控,实时采集数据并预警;自适应控制,引入算法动态调整电机输出功率,提升稳定性和精度。 - 节能环保:不再仅追求低能耗,向能源回收与循环利用延伸。革新动力系统,采用永磁同步电机;设计能源回收装置,如液压储能回收系统。 - 安全防护:从“被动防护”向“主动预防”升级。开发钢丝绳探伤装置,检测精度高;制动系统采用冗余设计,如“机械+电磁+液压”三重制动。 当前绞车专利创新多学科融合,推动设备性能迭代,形成技术壁垒,助力企业竞争,加速绞车向“智能绿色装备”转型。
国家专利局数据
知网文献
科科豆平台专利检索
八月瓜平台专利检索
某石油装备企业专利公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