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建材行业的竞争中,专利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成果证明,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等政策的推进,以及市场对新型建材(如低碳混凝土、节能保温材料、再生骨料等)需求的激增,建材企业的技术创新速度不断加快,由此产生的专利数量也持续攀升。国家专利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建材领域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18.3%,其中绿色建材相关专利占比超过40%,这一趋势既反映了行业的创新活力,也对企业如何管好、用好专利资产提出了更高要求。
建材企业的专利管理首先要从源头抓起——让专利挖掘融入技术研发全流程。许多企业常陷入“为研发而研发”的误区,认为只要有新技术就能申请专利,却忽视了专利的市场价值和法律稳定性。实际上,有效的专利挖掘需要技术、市场、法律三方面协同:技术部门需梳理研发项目中的创新点(如新型材料配方、生产工艺改进、施工技术优化等),市场部门结合行业趋势判断这些创新点的应用场景(比如是否符合“双碳”政策下的低碳建材需求),法律或专利部门则通过专业工具(如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数据库)检索现有技术,避免重复研发,同时明确创新点的可专利性。
以某水泥企业为例,其研发团队在降低熟料烧成能耗的项目中,最初仅关注窑炉结构改进,但通过科科豆平台检索发现,类似结构改进的专利已有200余件,且多数保护范围较宽。团队随后调整方向,结合自身在余热回收系统上的技术积累,将“窑炉结构+智能余热调控算法”结合,最终形成的专利不仅避开了现有专利壁垒,还因技术组合的独特性,在后续市场合作中成为谈判的重要筹码。这种“技术创新+专利布局”的联动模式,正是建材企业提升专利质量的关键。
专利申请是将技术创新转化为法律资产的核心环节,但不少建材企业对申请过程存在误解,认为“只要提交材料、拿到证书就大功告成”。事实上,专利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权利要求书的撰写质量——权利要求书是界定专利保护范围的法律文件,写得太窄可能导致保护力度不足,写得太宽又可能因缺乏创造性被驳回。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审查指南》明确指出,建材领域专利因涉及材料组分、工艺参数等细节,权利要求书若未明确限定关键技术特征,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规避。
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可借助专业专利服务平台(如八月瓜)的“专利质量诊断”功能,在申请前对技术方案进行拆解:比如某新型墙体材料企业,其研发的轻质隔墙板包含“植物纤维增强+无机胶凝材料”两大创新点,若仅笼统要求保护“一种轻质隔墙板”,保护范围过宽;而通过八月瓜平台的技术分析工具,将“植物纤维的长度范围(5-15mm)”“胶凝材料的配比(水泥:石膏=3:1)”等关键参数写入权利要求,既能满足审查要求,又能形成精准的保护圈。此外,针对建材产品更新快的特点,企业还可采用“核心专利+外围专利”的布局策略:核心专利保护基础配方或核心工艺,外围专利覆盖不同应用场景的改进方案(如适用于高温环境的防火隔墙板、适用于潮湿环境的防潮隔墙板等),形成专利组合,提升整体保护强度。
专利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能否转化为实际收益。建材行业作为传统制造业,专利运营常被忽视,大量专利因缺乏有效管理而“沉睡”。实际上,通过许可、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专利完全可以成为企业的“现金牛”。知网发布的《中国建材行业专利运营报告》显示,2023年建材领域专利许可合同数量同比增长25%,其中节能建材、智能建材相关专利的许可费率平均达8%-12%,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具体到操作层面,企业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梳理专利资产,筛选出具有市场潜力的“高价值专利”。例如某防水材料企业,通过科科豆平台的专利价值评估工具,发现其“自修复型防水涂料”专利因技术领先且符合建筑渗漏修复的市场需求,被评为“五星高价值专利”,随后通过与房地产企业签订独家许可协议,每年获得稳定的许可收入;二是开展专利交叉许可,降低技术引进成本。在建材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常存在专利交叉的情况,比如建材设备制造商与材料生产商,通过交叉许可,双方可共享技术,避免侵权风险,同时减少研发投入;三是将专利与标准结合,提升行业话语权。若企业的专利技术被纳入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其他企业在生产符合标准的产品时,需获得专利许可,这不仅能带来收益,还能巩固企业的行业地位。
建材行业专利侵权纠纷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法院受理的建材领域专利侵权案件同比增长32%,其中因企业未进行专利检索就盲目生产导致的侵权占比超60%。对建材企业而言,专利风险防控的核心在于“事前预警”和“事后应对”相结合。
事前预警方面,企业在新产品研发或生产线投产前,需通过专业平台(如八月瓜)进行全面的专利侵权检索。例如某瓷砖企业计划推出“仿大理石纹理通体砖”,通过检索发现某同行已就“一种基于3D喷墨打印的通体砖纹理生成方法”申请专利,若直接使用类似工艺可能侵权。企业随后调整设计,采用“数字扫描+AI优化”的新方法,既避开了专利壁垒,又形成了新的技术优势。事后应对则需建立专利纠纷应急机制,一旦收到侵权警告或被起诉,应第一时间通过科科豆平台调取对方专利文件,分析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同时收集自身产品的研发记录、生产工艺等证据,若确属侵权,可通过专利无效宣告(针对对方专利的稳定性)、和解谈判等方式降低损失;若不构成侵权,则需积极应诉,维护自身权益。
在绿色转型和技术升级的大背景下,建材企业的专利资产已成为衡量其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从技术研发中的专利挖掘,到申请阶段的质量把控,再到运营环节的价值转化,以及全流程的风险防控,每个环节都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支撑。通过将专利管理融入企业战略,建材企业不仅能保护自身创新成果,还能借助专利资产实现技术突破、市场扩张和品牌增值,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建材企业管理专利资产有哪些方法? 建材企业可通过建立专利管理制度、定期评估专利价值、加强专利保护等方法管理专利资产。 管理专利资产对建材企业有什么重要性? 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护企业创新成果、增加企业无形资产价值。 建材企业专利资产的管理流程是什么? 包括专利申请、维护、评估、运营等流程。
误区:建材企业只需要重视发明专利,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不重要。 科普: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同样重要。外观设计专利可提升产品美观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用新型专利能保护产品新的技术方案,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三者都能为企业带来价值。
在现代建材行业竞争中,专利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策推进与市场需求变化,建材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专利数量攀升,对专利资产的管理和利用提出更高要求。 专利管理需从源头抓起,让专利挖掘融入技术研发全流程,实现“技术创新+专利布局”的联动。 专利申请要注重权利要求书撰写质量,可借助专业平台进行技术方案拆解,采用“核心专利+外围专利”布局策略。 专利运营可通过许可、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为实际收益,企业可从梳理资产、开展交叉许可、结合标准三方面入手。 建材行业专利侵权纠纷上升,企业要做到“事前预警”和“事后应对”结合,降低侵权风险。 建材企业应将专利管理融入企业战略,借助科学方法和工具,在各环节做好专利管理,以保护创新成果,实现技术突破、市场扩张和品牌增值。
国家专利局数据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审查指南》
知网发布的《中国建材行业专利运营报告》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
科科豆平台
八月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