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作为一种兼具食用、药用价值的特色作物,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与之相关的专利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技术不仅推动了茴香种植产业的现代化升级,更在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查询可知,截至2024年上半年,国内茴香种植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已突破300件,其中授权专利占比超60%,涵盖品种培育、种植方法、病虫害防治、资源利用等多个方向,这些技术成果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在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中落地应用。
土壤盐碱化是制约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传统茴香品种在含盐量超过0.3%的土壤中生长受限,产量往往不足正常地块的一半。针对这一问题,山东某农业研究院团队研发的“一种耐盐碱茴香品种的培育方法”专利技术,通过杂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筛选(一种通过基因片段识别优良性状的技术),成功培育出“盐茴1号”新品种。该品种在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示范区试种时,即使在土壤含盐量0.4%-0.6%的条件下,仍能保持85%以上的出苗率,平均亩产达到280公斤,较当地传统品种增产40%以上,且挥发油(茴香独特香味的主要成分)含量提升12%,目前已在河北沧州、天津滨海新区等盐碱地区推广种植超万亩,帮助农户实现亩均增收超千元。
除了耐盐碱,抗寒品种的培育同样受到关注。甘肃农业大学团队的“一种高寒地区茴香越冬种植品种选育方法”专利技术,通过引入野生茴香的抗寒基因,培育出的“寒茴3号”可在-15℃的低温环境下安全越冬,解决了我国西北高海拔地区茴香只能春播、生长期短的问题。在青海海东市试种中,该品种实现了秋播越冬、次年夏季采收的种植模式,生长期延长60天,亩产提高至320公斤,且因生长周期长,茴香脑(药用成分)含量较春播品种增加18%,产品被当地药企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收购,带动了近千户农户参与种植。
传统茴香种植依赖人工经验,水肥管理、密度控制等环节容易出现偏差,导致产量不稳定。近年来,设施农业与智能化技术的结合催生了一批茴香种植管理专利。河南某农业科技公司研发的“茴香精准种植智能调控系统”专利技术,整合了土壤传感器、无人机巡检和手机APP控制功能,可实时监测田间土壤墒情(含水量)、养分含量及植株生长状态,自动调节滴灌施肥设备的运行参数。在河南南阳的千亩茴香种植基地应用中,该系统实现了水肥用量的精准控制,每亩节水35%、节肥28%,同时通过无人机识别弱苗并指导补植,使田间植株均匀度提升至90%以上,最终亩产稳定在350公斤左右,较人工管理模式减少用工成本60%。
在种植模式创新方面,“茴香-玉米间作套种栽培方法”专利技术为农户提供了高效的土地利用方案。该技术通过调整茴香与玉米的行距、株距及播种时间,利用茴香耐阴、玉米喜光的特性实现互补生长。在山西运城的示范田,采用该模式后,每亩土地在收获玉米500公斤的同时,还能收获茴香200公斤,土地综合收益较单种玉米提升80%,且茴香根系分泌的物质可抑制玉米蚜虫的繁殖,使玉米农药使用量减少30%,目前该模式已在陕西、甘肃等北方玉米主产区推广超5万亩。
茴香生长过程中易受蚜虫、白粉病等病虫害侵袭,传统防治手段依赖化学农药,不仅增加种植成本,还可能导致农药残留超标。近年来,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结合的专利技术为绿色种植提供了新路径。江苏某生物科技公司的“一种茴香蚜虫生物防治装置”专利技术,利用蚜虫对黄色的趋性设计诱捕板,同时在板上搭载寄生蜂释放装置,通过诱捕与天敌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在浙江金华的茴香种植基地应用时,蚜虫虫口减退率达到8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次数从每年6-8次减少至2-3次,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提升至100%,获得了出口欧盟的资质。
针对茴香白粉病,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发的“一种基于植物源提取物的茴香白粉病防治剂”专利技术,以艾草、薄荷等天然植物为原料,提取具有杀菌作用的活性成分,制成可直接喷施的生物农药。在安徽宿州的试验中,该防治剂对茴香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达82%,与化学农药相当,但安全性更高,且成本降低30%,目前已被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列为绿色农业推荐用药,年推广使用面积超2万亩。
茴香种植过程中产生的秸秆、残叶等副产物,以往多被农户焚烧或丢弃,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近年来,副产物综合利用专利技术的出现,让这些“废弃物”成为了增收新亮点。内蒙古某环保科技公司的“茴香秸秆饲料化处理方法”专利技术,通过微生物发酵将茴香秸秆转化为高蛋白饲料,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的养殖合作社应用中,每吨茴香秸秆可制成0.8吨饲料,替代部分豆粕使用,降低养殖成本15%,同时带动周边农户收集秸秆出售,每亩可额外增收120元。
此外,茴香根、茎、叶中含有的药用成分也被深度开发。山东某中药材企业的“一种从茴香残株中提取茴香油的工艺”专利技术,通过低温蒸馏技术提高茴香油提取率,在山东菏泽的加工厂应用时,每吨茴香残株可提取茴香油3.5公斤,按市场价200元/公斤计算,每亩残株可创造附加值700元,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增值。
通过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的专利检索与分析可以发现,当前茴香种植专利技术正朝着精准化、绿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些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种植中的实际难题,更通过与市场需求结合,延伸了产业链条。随着更多专利成果的转化应用,茴香这一传统作物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种植茴香专利技术在大规模种植中有哪些应用案例? 在大规模种植中,有利用专利技术优化种植密度、灌溉系统和施肥方案的案例,提高了茴香的产量和质量。 种植茴香专利技术能改善茴香的口感吗? 部分专利技术通过改良种植土壤、控制光照和温度等,使茴香生长环境更优,从而改善了其口感。 种植茴香专利技术是否能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一些专利技术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方法,有效降低了茴香的病虫害发生率。
误区:认为只要使用了种植茴香的专利技术,就一定能获得高产。 科普:专利技术虽然有其优势,但实际种植效果还会受到气候、土壤条件、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专利技术只是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和思路,在应用时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茴香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相关专利技术不断涌现。截至2024年上半年,国内茴香种植领域专利申请量突破300件,授权专利占比超60%。 在耐逆性品种培育方面,山东研发的“盐茴1号”能在盐碱地高产,甘肃培育的“寒茴3号”可在低温越冬,延长生长期并提高产量和药用成分含量。 智能化种植管理专利带来变革,河南的精准种植系统实现精准调控,减少成本;“茴香 - 玉米间作套种”提高土地收益,减少农药用量。 绿色病虫害防治专利采用生物与物理结合手段,江苏的蚜虫防治装置和农科院的白粉病防治剂减少农药使用,提升产品质量。 资源循环利用专利让茴香副产物变废为宝,内蒙古的秸秆饲料化和山东的茴香油提取实现了全产业链增值。 当前茴香种植专利正朝精准化、绿色化、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报告
山东某农业研究院科研成果公布
甘肃农业大学科研项目资料
江苏某生物科技公司技术白皮书